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行业资讯

《边疆文学》2025年第8期|孙国:松山战场启示录

  早晨起来,我们一行4人从腾冲驱车向松山驶去,远眺整座松山被晨霭所笼罩,朦朦胧胧,如仙如幻。战争的迷雾,总是比战场的硝烟去的慢一些,松山战役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战争史,蕴含着战争的古老话题,我们这次到松山去凭吊牺牲的中国军人,重温战争,接受那场战争的洗礼,寻找关于那场战争带给后人的启示和感悟,去拉开历史的帷幕,去了解松山战役的残酷和真实的战争。

  松山战役(包括密支那、腾冲战役)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日的主战场,是在中国无名的地方发生的著名战役,由于种种原因,直到今天国内外知道松山战役的人仍然不多,来这个偏僻地方的人更是寥寥,或许,正因为如此,它才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最完整的战场遗址,供人们来了解那段战争历史,让人来追思和凭吊。

  1942年,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滇缅公路被切断,撤退到怒江东岸的远征军余部与日军隔岸对峙。日军在怒江西岸及滇缅公路旁的松山修建了坚固的准要塞式防御工事。中国方面远征军与陆续赶来的援军则整编为滇西远征军,下辖第11、12集团军,共计16万人,接收了少量美式装备,当中大部分军官亦接受了美军的训练。1944年,为了重新打通滇缅公路,远征军原计划主攻腾冲,以便尽快与驻印军取得联系,而对龙陵方向以防御日军增援为主。但进攻计划数月前已泄密,日军早已做好准备,将龙陵和松山日军主力部分调往腾冲,而龙陵方向较为空虚。我方对此毫不知情,继续按原计划攻击,在高黎贡和腾冲方面损失惨重。1944年5月16日,在龙陵方向作战的11集团军71军88师262、264团在平戛方向的勐糯三村缴获日军作战命令一份,方知我攻势计划泄密。远征军总部遂命令右翼20集团军继续攻击腾冲,而左翼11集团军由防御转为主动攻击龙陵、芒市,展开全线反攻。因松山久攻不克,弹药粮草等只能靠人力、畜力从保山大后方翻越山路转运,加上雨季影响,根本无法保障前线需要。被调往腾冲增援的原松山守备队113联队长松井秀治又率队1500人于6月11日增援龙陵,我军本已攻占的龙陵城区一部之防线被攻破,不得不退守相持,而腾冲攻势亦陷入胶着状态,至此,滇西战局全线告急。松山战役遂成为扭转滇西战局之关键。

  松山为龙陵县内第一高峰,海拔2690米。它耸立于怒江西岸,犹如一座天然的桥头堡,扼住滇缅公路要冲及怒江以北四十里江面,易守难攻。1942年,日军占领松山,驻守此地的是第56师团下属拉孟守备队,指挥官是金光惠次郎少佐。守备队配备强大火力,有一一五重炮群、高射机枪、坦克等,兵员1300多人。而主攻松山的则是宋希濂第11集团军中战功累累、号称“荣誉一师”的第八军和71军的新编28师。

  车停在松山半山腰,我们一行下车沿着一条木板铺成的小路蜿蜒而上,路两边到处都是纵横交错,如同迷宫一样的地沟暗道,的地堡经历70多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坚固保存完好。

  1942年5月,日军进驻怒江西岸后,将松山作为警备中心、进攻据点和防御支撑点“三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开始阵地建设。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场节节败退。日军战略专家预见松山作为支撑滇西和缅北防御体系重要支撑点的作用凸显,遂拟将松山建设为永久性防御要塞。缅甸方面,日军15军令第56师团派出工兵联队,并从中国滇西、缅甸、印度等地强征民夫1670余名,昼夜施工。为保密,仅允许他们到大垭口为止。工事完成后,为完全保密,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军将抓来的民夫以打防疫针为名,全部秘密注射处死,并焚尸掩埋,战后在大垭口曾发现“千人坑”。至1942年底完成第一期施工。后又以防御为主,对松山腹部阵地加固和扩建。至1944年5月,于远征军反攻前夕完成松山地区的准要塞式堡垒防御阵地体系:在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编成7个据点群,每个均以数个最坚固的母堡为核心,四周有数个子堡拱卫,共有子母堡40多座,堡垒互为侧防。其堡垒为地堡,一般分三层构筑,大致相当于三层楼埋于山体中。

  松山战役是抗日战争滇西缅北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经过三个月的激战,远征军取得了胜利,松山战役的胜利使得滇缅公路无阻,为反攻龙陵、腾冲等胜利奠定了基础。

  松山战役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有独特地位和意义:以战役级投入和牺牲,赢得了战略级的战争目标;打破滇西战役僵局,拔下滇缅公路上最硬的“钉子”,为最终打通公路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中国大反攻的序幕,是中国抗日战场中国战略反攻阶段“转折点”之战,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歼灭一个日军建制联队(团)的战役、日军在亚洲战场的第一个“玉碎”战;日本天皇亲授的联队军旗被毁,旗冠深埋地下,113联队不复存在,成为日军在中国战场上首次遗留下千具遗骨迄今无法收殓的败仗。

  中日军队在松山近三个月的激烈鏖战,松山仍然被日军占领控制,训练有素的日军部队和有利的地形暗堡,令进攻的中国军队在松山战役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子高地是松山所有暗堡的中心枢纽。子高地暗堡林立,互相策应,由于对暗堡不熟悉,中国军人虽然经过多次攻击仍然无法攻破。

  我们来到一座坑道边上,洞口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洞口呈现出特殊的黄色。见我们惊奇,陪我们来的告诉我们,这是当年炸药爆炸被炸药中硫黄熏的。经过七十多年风吹雨淋岁月的洗礼它依然完好地存在,可以想象当年爆炸的巨大威力。

  远征军久攻不下松山子高地,加之敌军的暗堡异常复杂坚固,为了减少伤亡。指挥部吸取前段攻击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大家集思广益决定爆破松山子高地。

  陪我们来的领着我们来到一块约两个篮球场大的平地上,他告诉我们,当初工兵连就是从这里开始挖坑道。开始挖了4条明槽,为了掩盖意图防止被日军发现,部队挖一段就用树叶、杂草巧妙地盖蔽。先是躺着挖,然后跪着、蹲着挖,最后才能站起来。当时松山阴雨、暴雨连绵不断,这对战士们作业很是不便。他们调来了8军荣1师工兵连。工兵连排长鲍直才生前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挖掘初期工作尚顺利,但越往前挖,问题就越多,坑道内照明、用餐、大小便,尤其是最前端的人员,因氧气供应不足,呼吸困难,人人都汗流浃背,好像打入十八层地狱,这些问题没法解决,但大家仍然咬着牙苦撑,没有片刻停工。挖掘工作一昼夜两班倒,每班十二个小时。因坑道狭窄,换班时,要等坑道里的人全部出来,接班的人才能一个个进去,最前端的人,将挖掘出的土装入麻袋,再以接力的方式,一个个地向外传递。后来为了加快进度,军工兵营3个师工兵连数百人全部投进去了。挖掘时日军不断打冷枪,日军的狙击手枪法非常准,给挖坑道带来了极大地威胁。来时我查过资料,日军非常注重士兵的个体素质训练,在修筑工事最艰苦的岁月,他们也一刻也没有停止训练。经过几天的开挖和战斗,日军发现中国军人的意图后,组织人员开始在子高地暗堡中向下挖掘,准备截住向上通往暗堡的路,双方展开了一场生死竞争,谁都清楚彼此的意图,胜利的天平有时就是因为一件极其细小的事情而改变,而这个通道就是改变双方均衡的关键点。子高地爆破后才发现,如果再晚两天爆破,我军的坑道就会被日军从中挖透。一旦挖透,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挖掘的深入,从英国运来10吨高效炸药,途中,由于很多运夫牺牲或逃跑,线吨。这些炸药被放到了子高地挖掘的坑道里,为了防备不测,预备了10套点火装置,1套导火索装置。为了增加消灭日军的效果,起爆前,中国军人特意发起了一场佯攻,派部队向子高地发起猛烈的冲锋,日军果然中招,为了保住子高地,他们派来更多的日军增援子高地,等日军集中到子高地时,我军后撤。起爆后,一股力量冲天而出,把主峰整个大碉堡托起数米歪斜栽倒在山顶上,同时,一股浓烟柱从子高地窜起,烟柱头上戴着一顶帽子,很像多年以后在电影里看到的爆炸的蘑菇云。浓烟中,日军尸体、树干、汽油桶、枪炮,无数的军用物资和装备,漫天飞舞。

  子高地爆破后,中国军人迅速发起攻击,日军为了夺回子高地组织了反扑。双方都知道子高地关乎整个战局的发展和走向,战斗非常惨烈,经过激烈的混战,子高地又被中国军人夺了回来,后续部队冲上去后才发现子高地上到处都是日军和中国军人的尸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战场发出阵阵的血腥和硝烟味。

  在地堡沟壑中有红色泥土,陪同的对我们说,这就是当年双方流出的血水渗入到土中把土染红的。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泥土中有红色是因为泥土中含有铁元素。当时的战场,近万人血流成河,可以把泥土染红。

  这句诗和当年的战斗场景很吻合。中国军人为了国家和民族,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赢得了盟军的高度评价。远征军长官司令最高美军顾问弗兰克·多恩准将平日里很瞧不起中国军队,在我军攻克松山子高地后,曾真诚地对美军军官说:“这次作战是极其艰苦的,牺牲是惨重的,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付出了极惨重的代价,因此,这次作战的每一次胜利都应该归功于中国。”

  在松山战役中,无数中国军人英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他们的牺牲,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黑暗的夜空,激励着更多的前赴后继。

  战士杨敬财是松山战役中第一个被称为英雄的人。在一次战斗中,军队偷袭被日军发现后,日军以炮火和机枪近距离向我军射击,官兵们大批大批地倒下,连长受伤,部队开始溃散。位于部队后方的号长杨敬财站起身来吹响了冲锋号,激昂的号声刺破枪炮声,正在卧倒避弹的士兵,精神倍增猛然奋起,意欲溃退的士兵立即回头向敌阵冲去。日军也被这气势所震慑,霎时,我军杀声四起,压倒了敌人的枪炮声,越过敌人的铁丝网和各种障碍物及战壕,从翼旁冲上子高阵地前沿,在喊杀声中,一批批官兵倒了,另一批又前赴后继地冲上去。战士们和敌人展开了白刃战,随着敌人的增多,眼看我军又要被击败,杨敬财挂起军号,大声喊道,兄弟们跟我来。他抽出背上的大刀率先冲入敌堡,刀起头落。日军的头颅滚落到山下,有的战士被日军挑出了肠子,仍然捂着肠子冲向敌军;有的和日军打斗在一起,拉响了手榴弹和敌人同归于尽,战场上血肉横飞,这次战斗,大长了中国人的精神志气。战斗结束后,军长何绍周被这英勇的中国士兵感动了,他破格将号长杨敬财提拔为上尉,他也成了第一个书写松山战役中的英雄。

  在另一场攻击战中,为了减少伤亡,军里决定组织敢死队。3团得知要成立敢死队,官兵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参加敢死队。3营营长陈载经第一个站起来说,我是全团第一个中校营长,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最后指挥部决定由他组织敢死队,在众多要求参战的士兵中他挑选了30人组成敢死队。谁都知道在这样激烈的战斗中,敢死队就意味着死亡,在国家利益面前,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陈载经营长在火力的掩护下,带着敢死队冲上敌军,和日军浴血厮杀。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是战场法则,面对视死如归的中国军人,敌军胆怯了,他们退回到地堡。平时对中国士兵很看不起的美军顾问团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搏杀,震惊之余,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军人了不起。

  来时,我们曾采访过一个参加过松山战役的老兵,他告诉我们,他立功是因为一泡尿。打炮支援地面攻击部队,由于打炮时间太长,炮管打红了没法炮击,这个时间日军冲上来了,阵地上又没有水给炮管降温,情急中,他往炮管上撒了一泡尿给炮管降温后,炮又能发射了,战后部队给他立了功。他从来不说自己是英雄,家人和朋友甚至不知道他曾经参加过松山战役,在他心中,死了的战友才配得起英雄这个称号。生前他每次谈起松山战役都不自觉地老泪纵横:每一次发起攻击,几百人攻击一次下来只剩下几个人,但他们义无反顾向死而生。子弹都是从攻击士兵的胸口前射中的,中国军人面对死亡没有一个退却的,血染的风采,他们为祖国为民族献出最后一滴血。

  陪同的指着小片山凹说,在那里有一个敌军的地堡群,为了夺取这个制高点,曾牺牲了1000多名优秀的中国军人,他们血洒疆场。他告诉我们,当中国军队冲上去以后,战壕里的日军冲出来同中国军人拼刺刀。日军训练有素非常善于拼刺刀,中国军人在拼刺刀中明显处于下风,但面对强敌,他们没有退缩,依然亮剑,每次我军炮火支援,敌人就退守坑道内,炮火根本打不着他们,强攻又不行。没有办法,远征军官兵又一次发起冲锋,敌人跳出战壕同中国军人拼刺刀时,前线指挥员请求进行炮火覆盖,指挥员含泪下达了炮火覆盖命令,使敌我双方在炮火中俱毁。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听到这首英雄赞歌,我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的内涵,我们听得泪流满面,岁月流逝,青山无语,牺牲的众多远征军,他们都是民族英雄,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我们一行来到松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没有一只鸟。史料上说,70多年前那场血战打得昏天蔽日,鸟类的祖先目睹了这场血腥,鸟儿是有记忆和遗传的,它不断告知鸟的下一代远离这个地方,所以鸟儿就害怕这种地方。见我们诧异,陪同我们的说,这里留下了日军和国军将士近万人的尸体,孤魂野鬼太多,阴气太重,鸟儿不敢来。两种解释都没有科学道理,不足以令人信服。随我一起来参观的一位同事说,这里没有任何鸟和其他动物,也许与这里铁的磁性太大有关系。他的这一说法似乎有些道理,在这100天的激烈交战中,山上聚集了太多的各种枪弹和炮弹的弹壳以及铁的金属。

  当年被炸毁树木的山坡上,又生长出新的大树,岁月已经弥合了自然界的创伤,但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创伤却无法治愈。这场战争带来的痛苦和思考一刻也没有令人停止。

  在滇西有一座令日本人蒙羞的小镇,它就英雄的城市腾冲,因为在这里中国远征军曾血战日本,是中国军队从日本人手里收复的第一座城池。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在滇西反攻胜利后,云南各界群众在昆明圆通公园建立“滇西战役第八军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文为:“岛寇荼毒,痛及滇西。谁无血气,忍弃边陲。桓桓将士,不顾艰危。十荡十决,甘死如饴。瘗忠有圹,名勒丰碑。懔懔大义,昭示来兹。”

  腾冲人民为远征军烈士建起了国殇墓园。他们以这种方式告诫后人,山河无恙,英勇无畏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赢得的胜利,祖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1944年腾冲建起一座烈士陵园,命名为国殇墓园,在陵园内埋葬着牺牲的烈士,在烈士墓前跪着以藏重康美为首的日本军官雕塑,而那些的日寇尸骨则丢在一旁矮小潦草的倭冢中。腾冲人民将日军尸体反绑在背后以面朝烈士方跪拜忏悔。

  硝烟弥漫已散,喋血鏖战已逝。因为腾冲和滇西的气节,边陲古镇腾冲多了激荡天地间的浩然正气。

  松山战役虽然最后以我们的胜利而告终,但这场胜利远征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后统计,日方以1300多名日军,造成中国远征军伤亡7763人,中日双方伤亡比率6:1。可称世界军事史上的“惨胜”。守卫松山的日军,是第56师团下属的113联队,这是日军的一支模范部队,在缅甸方面军一年一度的军事大比武中,它一直保持着步枪射击、火炮射击和负重攀登3项第一的成绩。

  日本侵华失败的命运早就注定了,伟人毛主席《论持久战》已经阐述的非常精辟。在近3个月的战斗中,日军凭借地堡暗堡顽固顽抗到底,他们像剿杀不尽的“鼹鼠”,面对枪林弹雨,顽强地坚守,誓与阵地共存死,这样的对手仍然令人敬重。

  在松山战场上日本军人面对中国军人所表现出的顽强精神,赢得了中国军人的敬重。松山攻占后,在大哑口指挥所,指挥爆破的总指挥李弥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眼泪扑簌簌地滚下脸颊。整个战场一片死寂。他对身边的士兵说,你们还恨这些日本兵吗?我现在感到与这些对手作战很光荣。李弥没有将这些日本兵视为“敌人”,而是用了“对手”这个词。

  李弥脱帽致意。他向上级打报告,希望对战死沙场上的日军进行安葬。他对着一角双手合十,行了一个礼。这些文字是由一个日本作家楳本捨三所写的,这也体现了中国军人的品性、胸怀、风范。

  战后,部队派人掩埋尸体,挖了3个大坑,分别能装1000人、800人、500人。那几天,每天推土机嗡嗡工作,大家都知道那是在掩埋尸体。中国人以包容和宽大的胸怀让这些侵华的日军落土为安,没有让他们暴尸荒野。

  抗联英雄杨靖宇是我们国家的民族英雄,他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抗战。他牺牲后,当日军切开他的胃时,里面全是没有消化完的树皮和草根,日军将领大为惊讶,他们说,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实为英雄。他们为杨靖宇开了慰灵祭大会,让日本人来做道场,按日本习俗在木碑前横拉着两头细中间粗的草绳,焚香代酒,日本僧人礼拜念经。

  这是一个线年,军人李钢林到加拿大去看女儿,一个叫约翰的美国老兵得知他是中国军人后立即肃然起立向他敬礼。是中国军人的英雄气魄赢得了他的敬重。他告诉李钢林,他叫约翰参加了朝鲜战争,那是一个极冷的日子,晚上中国士兵向他们发动了攻击,炮火炸碎了河面上的冰层,士兵们在炮火中趟过河,上岸后,两条裤腿很快就冻住了,他们跑得很慢,因为他们的腿不能弯曲,他们火力很弱,没有炮火掩护,他们的枪好像也被冻住了,他们像原木在移动,我们的火力很猛,炮弹机枪向他们射去,他们僵硬地移动着,一排排倒下但他们从没有畏惧,一批批又冲上来,我被那些不畏死亡的灵魂震憾了,我当时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他们像原木一样在移动,我们的炮火阻止不了他们,这样的军队是不可战胜的。50多年来,他一直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美国军力在占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一穷二白的中国赢了?那些年轻的中国军人为什么不怕死,这些东方军人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灵魂?他们为什么英勇无畏,血战无悔,向死而生。李钢林用中国人民军歌回答了他的提问:“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从一些对手的著述中,可以清晰地读出,我们先辈以自己的英勇、血性和智慧,改变了世界打量中国的目光,也使中国记得了对手的尊敬和叹服。

  据史料统计,日本侵华战争中杀害中国军民约为3500万。在日军侵华战争中,日军惨绝人寰疯狂屠杀中国军民的罪行罄竹难书,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在世界历史上也极其罕见。

  松山战役中日本军人俘虏中国军人不打麻药,活生生地解剖中国战俘,有的被他们放在汽油桶内活活煮死,让日本士兵站在旁边观看,听着撕心裂肺的惨叫,他们泯灭人性以此为乐;他们将中国士兵抓来练拳击,然后绑在树上当活靶练射击,他们的罪行令世人发指。

  松山战役中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情节。松山子高地攻破后,有5个日军士兵被巨大的爆炸波震晕了,冲上来的中国士兵没有把失去意识的日本军人杀掉,而是将他们背到山下医院进行救治。我们用最好的医生,最好的药物把他们从死神中解救过来。

  对日本战犯改造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包括尊重战犯的人格、提供优厚的生活和医疗待遇,丰富的文娱生活,劳动改造、社会参观,亲属探视和通信往来,这些措施使得战犯们逐渐恢服了人的感情、理性和良心。我曾经到过辽宁日本战犯改造所采访了改造日本战犯的活动。写下了《押解改造日本战犯》的纪实文章。

  当时我和许多人一样想不明白,这些战犯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的罪状,他们泯灭人性,他们的双手都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翻开世界战争史,对待战犯有各种惩戒方式,但都会叫他们生不如死,正因为如此,许多战场上的俘虏宁肯自杀也不愿意被俘虏,对他们来说俘虏意味着比死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残酷。二战时期苏联俘虏的大批日本关东军,他们把他们送到西伯利亚进行劳动,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大部分日军被活活折磨死,许多日本战俘多少年过去想起这件事情仍然令他们心有余悸。但我们国家以海纳百川的气魄对日本战犯进行救赎和改造。改造日本战犯,使日本战犯恢复人的良知,荡涤了灵魂,完成了战争狂魔到人的蜕变。

  我们对日本战犯的成功改造,不仅是对这些人的救赎,更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彰显。我们为改造战犯灵魂做出的努力和成果,将彪炳史册,成为人类历史中庄严而温暖的记忆。

  站在子高地上,硝烟已经散尽。当初守护松山的日本军人始终相信日本政府会派人解救他们,他们也始终没有泯灭生的渴望,战争结束后,他们才明白日本政府从来就没有解救他们的计划,他们许多人失去生命是被军国主义骗的,如果当初那几个日本士兵被杀掉,也许就不会有更多的日本人了解那场战争带给两国人民的灾难,日本士兵被我们救治后,他们回国后利用一切述说战争的残酷,真诚地向中国人民忏悔,成为和平的宣传者和践行者。

  我有时会想,改造人的灵魂和良知比杀死他们本身意义更大影响更为深远。世界上除了战争还有另一种方式影响和平的进程。事实也已经证明,被改造的日本军人许多成了和平的促进者和践行者,他们呼吁和平,千里迢迢到中国来谢罪,他们现身说法向世人说着和平对人类的重要。

  人类和平,除了战争外,还有另一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是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使人们不通过战争,仍然享受着橄榄枝和和平鸽带来的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主题。松山战役的硝烟已经散了,刀光剑影成了回忆。许多人已经忘记这片土地上曾经历过战争的洗礼,这片土地曾浸润过中国士兵的鲜血。

  我们来到松山山顶,站在山巅上俯视山下纵横交错如迷宫一样的地堡群,满眼是郁郁葱葱植被茂密的松山,陪同我们的告诉我们,当年松山战役中山上的所有植被都被炸毁了,现在的树木是战后生长的。这里松涛阵阵,阳光明媚,山下是一幅旖旎的田园风光,战争似乎随着七十多年的硝烟离我们已经远去。

  战争,这个人类自相残杀的怪物,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便同人类数千年社会发展史如影相随。

  回望历史,中国军人不正是凭借着不怕流血、不惜捐躯的英雄气概,凭着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奉献精神,创造了无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话,正是因为有他们才有我们国家山河壮丽,国泰民安。古往今来,任何一支军队,没有血性和胆魄,就不会有战场上的胜利。松山战役中的中国军人已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他们为中华民族付出了牺牲和生命,他们无愧于军人的称号。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诠释着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他们的功绩永载史册。

  就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我们国家第十六批烈士遗骨回国,运-20运输机运送这些为保家为国牺牲的英烈的国家遗骨回国,两架歼20护航,国家以最高标准和礼节迎接这些英雄的英灵。

  我们建立了远征军纪念馆,远征军的事迹被更多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呈现在人民面前,烈士们为祖国为人民流过的每一滴血,祖国和人民都不会忘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战后虽然进行了深刻反省,但日本军国主义死灰未灭,他们把战死的日本战犯仍然供奉在靖国神社,依然在为军国主义招魂。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连孙子这种军事家都认为战争关乎国家命运和生死,不能轻言开战。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

  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当代军人,历史的重担交到我们肩上,必须保持中国军人所有的血性,在血脉里植入英雄基因。

  中国人爱好和平,是和平的守望和担当者,中国军人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还不太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个和平环境,枕戈待旦,练军备战,能够随时拉得出打得赢,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仗才可能不必打仗,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

  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战争,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我们之所以要记住战争,不是为了记忆战争的本身,而是为了记住我们先辈为战争付出的代价和他们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避免把这样的痛苦再传到下一代。

  我们走时,阳光明媚,随着车的远去,松山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线,像来时一样朦朦胧胧,但在我们心中松山却越来越高大,越来越清晰,我们知道那里曾有过中国军人的血性胆魄和英雄基因。

  【孙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出版《大将肖劲光》 《中国特警部队》《共和国警卫纪实》《千里护卫》《阳光地带》《索马里海盗》《剑之魄》《我的彩云之南》《守望香格里拉》《向岁月致意》等16部作品,电视连续剧《中国武警》、大型系列纪录片《忠诚卫士》编剧之一,《大将肖劲光》获全国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电视专题片《布依山寨太阳花》获全国第十届人口文化奖一等奖。《守望香格里拉》获 2017书香昆明云南十大好书和改革开放40年云南10部优秀报告文学。】

  文艺报社版权所有京ICP备16044554号京公网安备7号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农展馆南里10号15层 联系电话 邮箱: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如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对该部分主张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之,本网站将采取适当措施,否则,与之有关的知识产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栏目导航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电话:400-123-4567

传 真:+86-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邮 箱:admin@eyoucms.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